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絲綢之路

簡稱「絲路」。中國古代由中國內地連接中亞、西亞,通往地中海地區的交通道路。主要路線為:自長安(今陝西西安)西行,穿河西走廊、經敦煌後分為南北兩道。南道經鄯善(今新疆若羌地區)、且末、于闐(今新疆和田)、莎車,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巴克特里亞(今阿姆河上游與興都庫什山之間)西行。北道經焉耆、龜茲(今新疆庫車)、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越蔥嶺,經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錫爾河流域)西行。兩道會於木鹿城(今土庫曼斯坦馬里)後,經和櫝城(今里海南岸之達姆甘)、阿蠻(今哈馬丹)、斯賓(今巴格達東南)等地到達地中海東岸,轉至羅馬各地。絲綢之路途中還分出一些支線,主要有:出玉門關後西北行,經車師(今新疆吐魯蕃)、沿天山北坡西行,經伊犁河流域至中亞;自莎車分道南下,經懸度(今新疆明鐵蓋達)、罽賓(今克什米爾東部)抵印度;自巴克特里亞分道南下,逾興都庫什山達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再轉由海路至阿拉伯或波斯。歷史上由於大量中國絲及絲織品由上述各路運往西方,故稱「絲綢之路」。此外,絲綢之路上中外使節和商旅亦曾絡繹不絕。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歐亞非各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橋樑,在歷史上對東西方的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和科技交流與相互影響發揮過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一名稱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又在其著作中確定其內涵。近代學者進一步擴大絲路之概念,把中國南方海上西行之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至今,絲綢之路已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