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因爆發於光緒二十年,按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故名。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推行對外軍事擴張政策。它對發動侵朝和侵華戰爭蓄謀已久。1894年( 光緒二十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協助平亂。日本為製造侵略和干涉朝鮮的借口,起初竭力誘使清政府出兵,隨即以保護僑民和邊境安全為由,大規模進兵朝鮮。起義平息後,日本一再拒絕清政府提出的雙方撤軍建議,反提出所謂改革朝鮮內政的要求。當中日矛盾急劇緊張時,清政府奉行依賴列強調停求和的方針,而日本則首先利用英俄在爭霸亞洲中均擔心日本倒向對方的心理,爭取英俄對其侵略行動保持中立;同時利用美、德兩國均想在年日衝突中趁火打劫,借日本侵略刀鋒為本國資本開路的意圖,爭取它們對日本的支持。在做好上述外交部署後,日軍即攻入朝鮮王宮,發動宮廷政變,迫使朝鮮新政權「授權」日本驅逐清軍。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陸軍向豐島附近的北洋艦隊以及駐守牙山的清軍同時發動進攻。8月l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腐朽的清朝統治者雖被迫應戰,卻毫無作戰決心,更無作戰準備。清軍除少數將領和部分士兵英勇戰鬥外,多數將官貪生怕死,指揮無能,部隊一觸即潰。9月15日,日軍攻佔平壤。17日,中日艦隊在黃海展開激戰,雙方實力相當,互有損傷,但因清軍將領腐朽無能,缺乏鬥志,中國艦隊損失較大,北洋艦隊退避威海衛。此後,清政府即在軍事上採取避戰自保的方針,外交上則一味乞求列強干涉調停。其間,英國由於擔心清朝統治基礎動搖和防止它投向沙俄,曾試圖聯合美、德、法、俄共同出面調停,終因日本拒絕停戰和美、德兩國的態度消極而作罷。清政府又派天津稅務司、德國人崔德琳攜李鴻章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書信,赴日求和,也遭到日方拒絕。日本的意圖是要在戰場上給清軍以致命打擊,再在更加有利的條件下與清政府議和。

10月下旬,日軍渡鴨綠江,開始侵入中國領土,先後攻佔九連城、安東、金州、大連等地。接,又攻佔海防要塞旅順,並攻陷海城、復州。此時清廷驚慌失措,只求速和。日美兩國看准清政府已可任意擺布,乃達成諒解﹕為免第三國干涉,美國不以公開調停人身份,而以「傳信人」身份出面,操縱清廷參與和談。在美國駐華公使田貝的牽線下,1895年l月,清政府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作為全權大臣,赴日媾和。但日本此時仍無和談誠意,而企圖以刁難和羞辱清使的手法,對清政府進一步施加壓力,以達到日後在更加有利條件下簽訂和約。為此,一方面日本政府以「全權不足」為由拒絕談判,並將張、邵二人無禮驅逐回國;另一方面,日軍向威海衛軍港發動進攻,致躲避港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調派湘軍出關作戰,企圖收復海城,也以失敗告終。3月,日軍又佔領營口、田莊台,遼東半島全部淪陷。日本在軍事上給予清軍致命打擊的同時,又大力爭取列強的好感,一再聲明,將充分照顧它們在華的利益,以圖在外交上孤立清政府。此時清政府既無對日作戰的信心,又無再戰的力量,不得不聽任列強擺布。在日本的威逼下,2月12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由美國外交官科士達作為顧問陪同,赴日進行議和談判。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簽訂馬關條約,清廷被迫確認朝鮮獨立,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賠款二億兩銀元以及增開口岸,給日本以工商特權等喪權辱國的條件。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