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國外交
八十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建設需要,遵照鄧小平外交思想,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
(1)改變過去一度認為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對戰爭與和平問題做出新的判斷,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因此,中國應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
(2)改變「一條」戰略,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係,也不支持一方去反對另一方。對於一切國際事務,中國都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的標準,獨立自主地做出判斷,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中國堅定不移地加強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團結合作,謀求同美、蘇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程,保持世界的戰略平衡,維護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程,保持世界的戰略平衡,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3)調整對裁減軍備和解決地區衝突的看法與做法,高舉和平、裁軍、緩和的旗幟,積極參加國際控制和裁減軍備、消除地區衝突的活動。提出一系列積極裁軍的主張,建議擁有世界最大核武庫和常規軍備的美蘇兩國率先大幅度裁減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為世界普遍裁軍創造條件,而且中國主動裁軍一百萬。同時堅決反對霸權主義者進行侵略擴張,製造地區衝突,積極主張按照公正合理的原則,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地區衝突和國際爭端。
(4)糾正過去實行「一邊倒」和「一條」戰略時期「以美劃」和「以蘇劃」的傾向,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國家關係的親疏,進一步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發展同世界各國的正常關係。在處理國與國之同的關係時既從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也尊重對方的戰略利益,而不受歷史恩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5)改變對自立更生的片面理解和做法,改變過去某種程度的閉關自守狀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掌握組織國內建設和國際交流兩套本領,汲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以加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制定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方針政策,同英、葡政府經過談判,於1984年和1987年分別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已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並定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澳門問題的解決,洗雪了中華民族長期蒙受的辱,對於統一祖國大業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對解決國際歷史遺留問題也提供了一個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