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明盛清衰
【明報專訊】中國在古代已不時與周邊國家通商和聯繫,加上歷朝的戰爭,令國家的造船業得以大力發展。若要數中國造船業的黃金時期,非明代莫屬。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遠洋艦隊,除了開拓中外關係外,船艦本身的結構及規模,至今仍令人歎為觀止!
古代的造船業在先秦時已見雛形,到了漢代便急速發展,當中的「樓船」更是水戰中不可或缺的裝備。樓船在漢代以前已出現,既可作指揮,亦具可攻可守的裝備。船設有3層,最頂層是瞭望台,稱為「雀室」,士兵像鳥兒般居高臨下觀察四周的動靜。每層均設有半個人高的防護牆,防禦敵方的弓箭,亦蒙上皮革防敵方火攻。防護牆上還設有若干箭孔及矛穴方便攻擊。此外,甲板還預留空間方便士兵往來,甚至能行車及騎馬。漢武帝就曾派出「樓船將軍」楊僕,率領水師攻打南方的閩越、南越。
唐宋時期進入中國造船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出產不少具質素的船舶,令前來與中國經商的商人都願意乘坐國產的海船。宋代更為了出使朝鮮,製造出一艘載重量超過15,000噸的巨船。
明代鄭和下西洋
到中國造船業的黃金時期——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及負責運送漕糧的「漕船」最具代表性。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高大如樓,首尾高昂,底尖面闊,便於乘風破浪,是當時航行於南海和西洋航線最先進的船,亦是古代最大的木帆船。而「漕船」則是各地方政府經水路運送糧食至中央的船,對維持國家的運作起關鍵作用。明代的漕船便有萬多艘,清朝亦保持在6000多艘的數量,還規定每艘漕船卸糧後,要在10天內返回原地,以免影響下一次的運輸。
清代設船政學堂 聘外國技師教造船
不過,到了清中葉,國家經歷多次戰敗,無論軍事、科技都遠遠落後於西方,朝廷遂推行「洋務運動」,以圖振興國家。現代戰爭離不開海戰,船政大臣沈葆禎在1866年開設「求是堂藝局」(後稱「船政學堂」),培訓船政人才。學堂除了聘用外國技師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外,還派優異的畢業生往西歐深造。
學堂第一屆畢業生魏瀚便是清朝派出首批前往法國學習造船的人,他回國後,在清政府的船政學堂擔任總監工,主持建造的軍艦共8艘,包括中國第一艘鋼甲巡洋艦「平遠艦」。
文﹕明報特約記者 莊一言
插畫﹕巧竹
必答題
領事有什麼職能?
答案:
領事是政府派駐外國,維護本國利益,保護本國公民及法人合法權益的官員,其工作機構是駐外領事館。
根據《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的規定,領事官員的職責主要包括﹕促進派遣國與接受國關係的發展;保護本國公民及法人的正當權益;頒發護照和簽證;擔任民事登記員和公證人,以及處理有關本國公民遺產的事務、轉送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或執行囑託調查書或代派遣國法院調查證據的委託書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