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孕育中國新青年
【明報專訊】在香港,我們擁有言論自由,可透過遊行示威表達訴求。1919年5月4日的中國,也有大群愛國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站出來要求國際社會公平對待中國人民。
清中葉至民初,中國對列強屢戰屢敗,又面對國內的軍閥混戰,國民深恐離國破家亡的日子不遠,久被壓抑的情緒終在1919年爆發。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美法等,聚首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以戰勝國身分,派出陸徵祥、顧維均及王正廷等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和議,席間提出多項要求,包括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特權,即廢除勢力範圍,撤銷領事裁判權,並歸還山東主權、租借地和關稅自主權,和取消《二十一條款》等。但日本代表指出,山東是日本的領屬,該先由德國將權益轉讓日本,然後日本再決定是否歸還,並提出以《二十一條款》為根據。事實上列強與日本早有協定,自然拒絕中國要求,同年4月30日簽訂《凡爾賽和約》,決定由日本繼承原由德國在山東佔領的領土、鐵路等一切權益。
中國代表在外交談判失敗的消息,很快傳回國內,舉國震怒,要求政府堅持國家主權,不要簽署和約。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民國大學等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並要求嚴懲《二十一條款》和歷次向日借款有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官員。
隊伍向使館區進發,要求會見各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了學生的信件。其後,遊行隊伍去到曹宅,情緒更為高漲,痛打章宗祥,後放火燒曹宅,事件隨後由軍警鎮壓,並逮捕學生20多人。翌日,北京學生總罷課,迅速得到各地的聲援及輿論支持,政府下令不許學生干涉政治,並恐嚇會用鎮壓手段。
與此同時,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由於政府遲遲不表態拒簽巴黎和約,又偏袒曹、章、陸3人,學生忍無可忍下於5月19日再次宣布罷課。天津、上海、廣州、長沙等地的學生隨即舉行大型的遊行示威,連海外的學生也紛紛聲援,聲討浪潮更席捲全國,北京、漢口、南京、杭州、九江、山東等地的工人罷工;上海及各地的工人商人響應活動罷貨罷市,並發起抵制日貨。事件擴展至全國20多個省、百多個城市。政府最後被迫撤銷曹、章和陸的職務,以及拒絕在《凡爾賽和約》簽字。
「五四運動」並未能令中國奪回山東主權,以及在國際的尊嚴,但它打下了國人救亡之決心,讓新文化運動在愛國青年的帶領下,聲勢更浩大,從此中國經歷大規模西化,對中國文化造成深遠的影響。
文︰明報特約記者 莊一言
|
關鍵字
《二十一條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派兵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和鐵路。1915年,日本欲乘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款》要求,內容分為5號共計21款,主要是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在南滿鐵路、東蒙享有優越地位等等,並表示若袁世凱接受這些要求,日本將支持其復辟帝制。當時,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條款部分內容,日本卻以武力威脅並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結果,袁世凱於5月9日派陸徵祥及曹汝霖簽署接受《二十一條款》中1至4號的要求,被狠批出賣中國主權,史稱「五九國恥」。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孕育於新文化運動,而新文化運動則藉五四運動得以瀰漫全國,這是一場對中國政治、社會學術思想與文學藝術各方面影響重大的啟蒙運動。
清中葉民初,中國外憂內患,知識分子深明要救國就得革新思想,「新文化運動」便是在一片西方思想衝擊下誕生。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為始,及後更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運動的中心思想是「破舊立新」,主張摒棄中國封建思想,反對專制、獨裁、舊道德、舊文學,並提倡、接受西方思想「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及「賽先生」(science,即科學),才可挽救國家,骨幹成員除了陳獨秀,還有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人。「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非常深遠,今天「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可說是源於此。
想一想
1. 若你是當時的北京學生,面對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會否像「五四運動」的學生,關心國家事務?
2. 在巴黎和會上,列強並未有接納中國提出的要求,反而支持日本奪取山東權益。你認為這與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有關嗎?你認為作為外交家,應如何爭取國家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