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烽火台通報軍情

【明報專訊】古時若有敵人來犯疆土,不能像今天用高科技系統,立即匯報軍情給中央。在地大物博的國土,古時的邊疆守衛如何將消息火速傳到皇帝的耳朵呢?答案就是烽火台。

烽火台在各朝代有不同名稱,漢代稱為「烽堠」、「亭燧」,唐宋則稱為「烽台」,明代則有「煙墩」或「墩台」的名稱。負責鎮守烽火台的士衛一旦發現敵人入侵,會立即點火,並擊鼓示意。假如敵人是白晝來犯,士兵會燃點攙有狼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向鄰近的烽火台示意。倘若敵人是在黑夜入侵,則會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使火光更通明,傳遞緊急軍情。只要一個接一個的烽火台亮起,信息便能迅速傳至京城。

一般而言,烽火台建於3種地方,有的建於長城的城牆內,用作連繫境內各地,以便及時調兵遣將;有的在城牆兩側,目的是迅速調動邊疆守衛迎敵;最後一種是沿長城的通道而建,往外伸延而建,用以監察敵人的動向。不過,為了更有效傳遞信息及防衛外族入侵,有必要加強建設烽火台。漢朝時,匈奴屢犯邊境,朝廷把烽火台連線而建,甚至代替長城的城牆。

烽火台既然是重要國防設備,負責鎮守烽火台的士衛人數及職責自然有規定。在敦煌的烽火台遺址出土的漢簡,說明了當時鎮守烽火台的士衛,介乎5至10多人不等。隊伍由一人帶領,一人負責監測鄰近的烽火台動靜,有的燒飯,其餘士衛收集燃點烽火台的材料,和擔任修建工作。

時至今日,烽火台已成歷史遺蹟,在古時卻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版狼來了故事——「烽火戲諸侯」,就是周幽王漠視烽火台的重要,斷送了性命和江山!

文﹕明報特約記者 莊一言

必答題
國與國之間,何時會舉行簽字儀式?
答案:
【明報專訊】答﹕國家間通過談判,就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達成協定,締結條約、協定或公約時,一般都舉行簽字儀式。簽字者視文件的性質由締約各方確定,有由國家領袖簽字,也有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簽字,而雙方簽字者的身分應大體相當。此外,一國領袖訪問他國,經雙方商定發表聯合公報或聲明,有時也舉行簽字儀式。各國業務部門之間簽訂專業協定,一般不舉行這類簽字儀式。

關鍵字
烽火戲諸侯

【明報專訊】西周最後一個君王周幽王,終日沉迷酒色,不理政事。他寵愛的妃子褒姒,平日愁眉深鎖,甚少露出笑容。幽王為了逗紅顏一笑,竟在沒有戰爭下燃點烽火台,各地諸侯以為有敵人入侵,天子有難,紛紛派兵前來營救。當他們抵達時,發現幽王和褒姒在飲酒作樂,根本沒有危險,眾人知道被戲弄,非常不滿。可是,褒姒看到他們的狼狽相,竟笑了出來。

後來,外族犬戎入侵,幽王命令點燃烽火。經過上次的「教訓」,各地諸侯不再相信幽王,沒有理會警報。結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想一想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給從政者、外交官什麼啟示?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