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遠交近攻得天下

【明報專訊】一個國家想擴大版圖,不能單靠招兵買馬,還需一套戰略及外交策略配合;這些策略並不一定艱澀難懂,有些倒是顯淺道理,只欠一個敢言的說客,將之向君主闡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採取的「遠交近攻」戰策,就是一例。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襄王圖謀吞併6國,獨霸中原。但當時秦國實權乃操於太后及其兄弟穰侯魏冉手中,而穰侯只一心派兵攻打偏遠的齊國。此時,魏國人范睢於魏國受了極大屈辱,險遭殺害,化名張祿,逃到秦國,成功施計獲秦昭王接見,藉機進言﹕「秦與齊之間隔韓魏兩國,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大費周章,若軍隊派少了,便難以取勝;即使戰勝,也無法把齊國和秦國相連接。不如先攻韓魏等鄰國,逐步推進。如此遠交近攻,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齊國早晚也便保不住。」

秦王於是按其計策,把韓魏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魏王得悉後,即派人到秦國求和,得秦國接納;秦王便轉而進攻韓國,是為「近攻」。而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兩國結盟「合縱」,秦王派遣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此為「遠交」。其後40餘年,秦王政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近攻韓魏,後得寸進尺再滅趙;攻破楚國,平定南方,再平燕定北;最後始將齊國收拾。秦王嬴政征戰10年,實現統一中國之願,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是為始皇。

遠交近攻不僅是軍事謀略,亦成為不少國家領導人參考的外交策略。秦國當時採取此策,則無懼敵方合縱,亦避免後勤軍隊受襲的風險,最終取得勝利。

文:明報特約記者 王思慧

必答題
中美之間締結的第一項條約是什麼?
答案:
《望廈條約》。繼中英兩國在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後,美國為了取得和英國一樣的在華通商特權,派特使顧盛來華。1844年7月3日,顧盛與清廷欽差大臣耆英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該條約。

條約共34款,內容為﹕美國獲中國的貿易及關稅最惠國待遇,美國人可攜帶家屬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貿易,以及享有治外法權等。

關鍵字
說客說難

【明報專訊】春秋戰國,7國爭霸,產生了諸子爭鳴的現象。中國先賢如孟子、韓非子等擔起說客的角色,冒開罪一國之君的危險,游走於國與國之間,游說君王接納自己的政見,希望有助改善當時紛亂的政局。

然而,當說客可不容易,誠如韓非在《說難》提到﹕「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韓非指出,游說的困難並不在於游說者的才智、口才或是否敢言,而在於如何了解被游說者的心理,然後用自己說辭去適應他。


想一想

「遠交近攻」助戰國時代的秦國一統天下,但這策略是否適用於今天的中國?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