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七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郵驛——古代速遞

【明報專訊】過年過節,大家多會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向親友問好。假如今天你還執筆寫信、寄賀卡給親友,可能被嘲笑不合時宜。可是,在古時的中國,一個完善的郵遞制度,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地大物博,歷朝政府要靠郵驛頒布政令和通訊。早在商周時期,驛遞已見雛形,當時主要傳遞軍情報告。至春秋戰國,各國為了軍事、政治和商業利益,更不時以書信往來互通消息。然而,當時以竹簡為書信,難以暢所欲言,便派出驛使奔告消息。但會盟地點或時有改動,不像我們今天打電話通知對方般簡單,他們需派使節傳遞消息。由於國與國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當時又交通不便,於是在沿途設置驛站,供驛使投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郵驛體制漸健全,並制定了郵驛律令,如怎樣綑綁竹簡,怎樣保密信件,為郵驛人馬提供糧草,接待官員、役夫等,律令都一一記載,可說是中國最早的郵驛法。

郵驛不單將朝廷的政令、軍令、詔書迅速傳達各地,也間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漢朝國勢鼎盛,全國的驛站設置更是星羅棋佈,連遠至絲綢之路都設有驛站。由於往來此地通商的中外人士多不勝數,驛站不單是驛使的休息地,更為日行千里、運送絲綢至外地的行商提供了歇息的好地方,促進當時的中西貿易。

朝廷頒布政令,各地政府務必依時執行,若國家戰爭連年,政令更是不容有誤。

宋代可算是戰爭頻繁的一個朝代,朝廷為盡快將政令傳遞各地,將驛站統稱為「急遞舖」,並設金牌、銀牌、銅牌3個制度,金牌日行500里,銀牌日行400里,銅牌日行300里。只要收到官府的文件,驛使便不分晝夜,風雨無阻傳送文件;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盡快將政令送抵目的地。此後元、明、清各代仍沿用「急遞舖」。

可是,郵驛發展至清末時氣數已盡。由於清廷積弱,面對外憂內患,戰敗賠款令國庫空虛,加上維持郵驛運作的經費龐大,各地政府又藉郵驛斂財,再有西方郵政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終於在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將中國實行3000多年的郵驛制度,正式畫上句號。

文︰明報特約記者 莊一言

必答題
假如你生於古代,願意擔當驛使的職責嗎?
答案:
【明報專訊】答﹕古代中國一直以世界地理文化中心自居,相信皇帝是受天命統治「天下」。處於中原的民族往往稱呼四裔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認為他們是野蠻人。這種思想貫徹到對外政策中,就逐漸形成了宗藩體系。中國作為宗主國,視周邊的小國如朝鮮、琉球、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等為藩屬國,宗藩關係即君臣關係;屬國定期來華朝貢。至清朝,清帝更為屬國君主敕封,而對於外國,清廷也是按屬國對待。

關鍵字
郵驛

郵驛是中國古時通信、交通的一種方式。在先秦時期,步遞稱作「郵」,用馬來傳遞書信的則稱為「驛」,是當時速度最快的傳遞方法。由郵傳與驛站設施和機構組成的郵驛系統,主要由政府管理,任務主要為傳達政情。不過,驛使還要負責驛站其他工作,包括政府官員過境、接待外國使臣、車馬伕役供應、飲食料理及轉運物資等。

 


想一想

假如你生於古代,願意擔當驛使的職責嗎?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4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