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禮炮迎賓 響數顯地位

圖為英軍鳴放禮炮的情形。

【明報專訊】「轟隆!轟隆!」每年除夕子夜時分,我們總可以在銅鑼灣避風塘邊聽到禮炮鳴放。這些吵耳的連串禮炮聲你未必愛聽,也未必會細心數算一共鳴放了多少響;但鳴放禮炮卻是國家歡迎外賓時的一種重要儀式,得到多少響禮炮待遇,更直接反映了一個地方對外賓有多重視。

鳴放禮炮源於400多年前的海軍禮儀,是當時海軍歡迎貴賓登艦的一種最高禮節。後來人們將這種禮儀從艦上引用到陸上;而為安全計,也從鳴放帶彈頭的火炮,變為不帶彈頭的空炮。

位於銅鑼灣的怡和炮台,除了每年除夕子夜鳴炮外,每天中午12時也會鳴放午炮,吸引不少遊客參觀。1850年代,怡和洋行的總經理從英國回到香港,員工為表歡迎,便鳴放代表最高敬意的21響禮炮。

事實上,鳴放多少響禮炮直接反映了儀式的隆重程度。1772年英國規定,歡迎國王和王后須鳴放禮炮21響。1875年美國國務院和英國駐美大使達成協定,將鳴放禮炮作為歡迎國賓的最高禮遇,即21響為最隆重,19響次之。現在國際的慣常做法是﹕歡迎國家元首鳴放禮炮21響,歡迎政府首腦則鳴放19響。

2006年4月,胡錦濤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身分訪問美國,美國便在歡迎儀式上鳴放21響禮炮,以示最高敬意。不過,事後有人卻表示只聽到19響禮炮,可見普通人不曾在意的鳴放禮炮次數,在外交上卻極受注目。

文︰明報特約記者 李艾莉

必答題
【明報專訊】1943年6月23至26日,美、英、中3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中方代表是誰?
答案:
蔣介石。為了加強盟國間的軍事合作,協商二次大戰後的安排,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反攻緬甸問題、中國問題、戰後處置日本問題和亞洲各被壓迫民族等問題,並通過《開羅宣言》。中國領導人參加盟國首腦會議一事,表明中國國際地位上升。

關鍵字
國事訪問 Vs 正式訪問

【明報專訊】國事訪問指外國國家元首應國家主席邀請,來到中國時享有的最高禮遇訪問,而正式訪問則指外國政府首腦應國務院總理邀請,來中國時的訪問。國事訪問與正式訪問的區別,主要在於接待規格。

考考你

2006年4月胡錦濤訪美之行,有指美方在歡迎儀式中有不合外交禮儀之處。你知道是哪幾項嗎?

答﹕在胡錦濤致辭時,一名法輪功支持者在場高聲抗議,擾攘約兩分鐘後才被人帶走。另外,白宮司儀在宣布演奏中美國歌時,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說成中華民國。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