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七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鄭和下西洋 宣揚國威

【明報專訊】中國領導人不時長途跋涉出訪他國,目的不過是希望藉訪問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原來,早於600多年前,明朝已藉訪問建立外交關係。當時,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7,000多人,7次下西洋,足遍及東非、紅海沿岸的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不但提高了明朝的國際威望、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外物產交流,更發展了航海技術及推動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了解。

鄭和(1371-1433年),原姓Mahmud(漢化姓馬),出生於雲南一個回族家庭,信奉伊斯蘭教。12歲那年,明軍攻佔雲南,他被擄去遭閹割,後被撥至燕王朱棣府中作宦官。由於他聰明機敏,性格刻苦耐勞,鄭和在燕王府屢立大功,逐漸得到燕王的信任。後來,燕王奪取皇位,即位明成祖,鄭和自然成了皇帝的心腹。

明太祖統治期間,朝廷與海外各國的關係較弱。而明成祖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向各國表達明朝的友好誠意,便下旨命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從1405至1433年間,鄭和展開先後7次、歷時共28年的遠航。

鄭和為人智勇雙全,加上是伊斯蘭教徒,便於與西南亞伊斯蘭教國家溝通。鄭和一行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賞賜當地國王和大臣禮品,又跟當地人交易,還邀請當地國王、首領等訪問中國。這段時期,中國可說在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1433年,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他足所及的東南亞、南亞等,至今仍留有三寶廟、三寶港、三寶山、三寶亭等紀念場所,有關他的事仍為當地人和華僑傳誦。

鄭和是中國外交史上重要的航海家、外交家,而記述他下西洋航海路線的圖籍《鄭和航海圖》,更為日後研究航海史、地圖學、地理學史、中國外交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文︰明報特約記者 李艾莉

必答題
什麼是談判建交?
答案: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政府與非社會主義國家經過談判才能建交的原則。為了盡量縮小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須派代表跟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在明確和澄清對台北當局態度後,才磋商建交日期等。

關鍵字
海禁

海禁是明政府禁止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始於明初。當時,中國沿海受到海盜騷擾,明太祖朱元璋為防止內地海商出海勾結海盜為患,便實施海禁。朝廷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

不過,明代的海禁時鬆時嚴。明成祖即位,便廢除了明初的海上禁令,於是才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明代這種嚴厲的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與鄰近國家的商品交流,令中國的海上貿易一沉不起。


想一想

鄭和下西洋是歷史上其中一次最遠最長的越洋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還要早87年。試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及哥倫布之航、達伽瑪開闢新航線、和麥哲倫環繞地球之旅等航海活動的動機和成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4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