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負千斤重擔留學

文章日期:2007年1月3日

圖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國三藩市登陸時留影。(黑白圖片由錢鋼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學生計劃到海外升學,往往是基於個人喜好,或追捧外國文化,或為逃避填鴨式教育……什麼原因也好,只要你喜歡,英美澳紐加任君選擇。相對下,明清兩朝的留學生政策卻是基於國家外交目的,莘莘學子即使遇上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只能於限定時間內到指定國家升學,哪像現代年輕人那樣隨心所欲?

早在隋唐時期,日本已派使節連同留學生、學問僧到中國學習佛法,直至明朝,則有較全面的留學生政策。明初,日本開始與中國建交,了解到漢語有助改善其文化面貌,遂先後16次派人到中國留學。除了日本,琉球(在今日本)、朝鮮、暹羅(今泰國)、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等國亦派學生到中國留學,而這些留學生更獲明朝政府特別禮待,如食宿衣物、回國休假路費俱為明廷供給,有說留學生政策不單是中外關係及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更是當時重要的睦鄰外交政策。

到了清朝,中國的留學生政策不再限於接待外地學生,而是破天荒讓子民衝出中原,到外國留學。

1847年,美國傳教士鮑留雲牧師(Rev. Samuel Robbins Brown) 帶領3名廣東學生從香港出發,到美國留學,培養出第一名在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容閎,正式開展了中國近代留學史。經歷過美國教育、見識過西方世界的容閎,畢業後立志推動中國人接受西方教育,開始游說政府開辦留學計劃,終在1872至1875年間,帶領4批共120名年約12至14歲的中國少年到美國留學,成為歷史上首批憑公費留學的中國學生。

身為留學計劃的負責官員,容閎安排學生在美國學習電報、鐵路、軍事等相關知識技能,期望他們學成後回國建設。可惜清廷的保守思想終令留學計劃半途而廢;1881年,這批學生被帶返中國。雖然如此,不少人回國後仍有顯赫成就,包括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以及清朝外交官歐陽賡;而港人較熟悉的周壽臣爵士,亦是早期於美國受過教育的留學生。

文﹕明報特約記者- 王思慧

必答題
周恩來曾赴哪國留學?
答案:
【明報專訊】周恩來於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參加和領導「五四」新文化運動,1920年則赴法國求學。

關鍵字
留學生之父 容閎

【明報專訊】容閎(1828-1912,圖)是第一名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人,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是對中國留學史影響最深遠的清朝外交宮。1854年於美國畢業後回國,傾力推動中國人接受西方教育,於1872至75年任職留學生監督及駐美副使。1895年回國,曾參與維新變法,著有《西學東漸記》,記述生平及在海內外主要經歷。


想一想

【明報專訊】清朝的學生對外語及外國文化一竅不通,通訊系統又不容許留學生與相隔異地的家人保持聯繫;一旦負笈海外,往往要幾年光景方可再見家人。這種留學體驗,你可承受得了?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