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
 
第十五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
 

返回目錄
系列報道

辦奧運體現中國地位

【明報專訊】一群內地平民在攝影師的鏡頭下,一起在街頭嚎啕大哭,群情激憤──這是13年前電視新聞的一幕,至今仍教人歷歷在目。不知情者還道是發生了什麼塗炭生靈的災難;卻原來,1993年的那天,北京飲恨於2000年奧運主辦權,以兩票之差敗給澳洲悉尼,跟這場體壇盛事失諸交臂。

香港人向來對體育較為「冷感」,看到內地人為奧運痛哭失聲,多會難以感同身受。但奧運對一個國家來說,絕不止是體育盛事,更蘊涵深遠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意義。對從未辦過奧運的中國而言,成功申辦奧運更是對其國際地位的肯定,可令中國跟歐美先進國家更「平起平坐」。

向來善於利用體育作政治工具的中國(這從70年代的「乒乓外交」可見一斑),不但沒因93年的失敗而氣餒,反而立刻重振旗鼓,向2008年奧運進發。

建設積極 外交克制 表申奧決心

2001年7月13日,北京擊敗巴黎和多倫多,贏得08年奧運主辦權,實有賴中國對申辦奧運那種破釜沉舟的決心。經歷首次挫敗後的8年間,北京無論在經濟建設和城市規劃上都朝申辦奧運進發,包括興建奧林匹克公園、四環路等。外交方面,北京選擇以柔制剛,面對中美戰機相撞、中韓貿易戰、中日教科書事件,以至南斯拉夫使館被等,都克制審慎應付,避免爭端,以化解外交矛盾。

不少非洲、南美洲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與中國關係密切,而成為北京申辦奧運的主要票源,是北京成功申辦08年奧運的關鍵之一。中國為爭取08年奧運主辦權的確盡了一切外交力量,有誠意又有決心;2001年的成功,算是多年努力的回報。

文:明報特約記者-王思慧

必答題
2008年北京奧運對外國傳媒有什麼特別安排?
答案:
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在2006年8月表示,中國將按照國際慣例,為媒體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例如外國記者可獲免簽證、免攝影器材關稅等安排。

關鍵字
乒乓外交

長期敵對的中美兩國於60年代末希望改善關係。1971年3至4月,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舉行期間,美國乒乓球隊表示欲訪問中國。兩國領導人迅即回應。4月6日,毛澤東透過中國乒乓球協會邀請美國球隊訪華,尼克遜立即首肯。10日,美國隊抵京,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訪華的美國人。14日,尼克遜宣布取消一系列對中國的限制,為他翌年2月訪華鋪路。尼克遜訪華後,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在同年4月回訪美國。

兩國球隊互訪,轟動國際,被稱為「乒乓外交」。乒乓外交結束中美20多年來的僵局,令中美關係得到突破。


想一想

奧運這項國際體壇盛事被政治化,似乎是國際現象;你認為體育政治化,跟提倡和平、友愛、公正及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可有牴觸?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除了令香港成為馬術比賽場地外,對香港還有什麼影響?


 
協辦:
復旦大學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明報 香港電台 香港教育城 巴士的報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22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