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銜隨時代而變
【明報專訊】外交官總予人善於辭令、大方得體的印象,但別以為他們只懂風花雪月,他們的一字一語、一舉手一投足,足以扭轉局勢,平息干戈。
外交,顧名思義是國家與別國進行聯繫和溝通,外交官就某個議題,如文化、商貿或戰略事宜與別國磋商,可說是國家的對外橋樑。在烽煙四起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增勢力,不時與別國打交道,那時的外交觀念已見雛形,官員出使便稱為「使節」,例如家喻戶曉的《完璧歸趙》,故事主角趙國使者藺相如出使秦國。至於負責諸侯及天子之間的禮儀及往來,便由「大行人」來負責。
「大鴻臚」接待諸侯歸義蠻夷
歷代以來,中國的聲威震懾四方,外交部門當然要盡地主之誼,招待外來使者。但部門名稱及官員的職銜,則因朝代不同而轉變。在漢朝,「大鴻臚」是掌管接待諸侯和歸義蠻夷的工作,屬官分為「行人」、「譯官」、「別火」;行人管外交,譯官管翻譯,別火管外族飲食。到了北齊則改為「鴻臚寺卿」,部門為「鴻臚寺」,一直用到清代。
清代改革設外務部
所謂不進則退,贏人,先要自強。中國步入晚清,面對內憂外患,更遭逢「八國聯軍」的敗仗,清政府銳意改革,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職官首為總理親皇,另設俄、德、法、英、日五處,負責與外國交涉。當然,要在外交舞台佔上風,就得訂下長遠之計,設立「儲才館」,致力培育外交人才。
時至今日,中國外交部甚具規模,中國駐外的外交機構共有250多個,而現時掌管外交部的工作是外交部長李肇星。提提你,在香港是找不到中國駐港外交部的,因為它的名稱是「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呢!
文﹕明報特約記者- 莊一言
必答題
首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是?
答案:
前蘇聯。中國1949年10月2日與蘇聯建交。 |
|
|
關鍵字
鴻臚寺
鴻臚寺是北齊至清代的外交部門(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唐朝鴻臚寺的正、副官為「鴻臚卿」和「鴻臚少卿」,其屬官還有司儀丞、典客丞等人。由於唐朝國勢鼎盛,不少外來使節均前來進貢,鴻臚寺的官員需按他們的等級,提供飲食和款待。此外,鴻臚寺下面還設有禮賓院,負責招待、翻譯等工作。
想一想
外交部如何體現《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精神?
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1997年7月1日正式成立,是外交部在香港處理涉港外交事務的機構,協助香港根據《基本法》自行管理對外事務,以及維護香港在海外的合法權益。所以,港人在別國遇上重大事件,外交部亦會全力協助港人,例如06年2月香港旅行團在埃及遇到車禍,中國駐埃及大使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06年4月「所羅門群島」動亂,國家更派出專機把僑民接回來,當中包括香港居民。
|